阿里腾讯之战,从来往PK微信开始

阿里腾讯之战,从来往PK微信开始

马云又发言了,宁死在来往的路上 也绝不活在微信的群里

从根源上讲,我并不喜欢社会化媒体,更不喜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媒体。首先是概念不喜欢,其次是功能上不喜欢,再者是形式上不喜欢。社交在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件奢侈的事情,虚拟沟通加强了,物理环境却更加冷漠。

对于盲目的社会化媒体营销风潮,9成以上的企业其实是为那1成的成功者垫付了成本,最终养活的是看似叫苦的微博、微信平台。个人用户多少显得被动,市场和渠道左右了眼球,也扼杀了独立思想。

2009年,新浪在饭否被关闭后率先发力,启动新浪微博,半年后腾讯微博出世,同期,搜狐、网易、凤凰、和讯均参与了门户微博之战。新浪身位领先,除了时机过早,核心动力依旧是新浪博客的那套名人大V效应,然而社会化媒体工具如果仍靠少数人进行信息单向传递,产品本身就严重违背了交互性产品在信息层面的长尾理论。近年来,面对商业化转型,新浪微博的杂乱感与当年腾讯纷杂的面板如出一辙,转型压力巨大。对于以产品出身的腾讯而言,血液里流动着产品的基因,当初杂乱的面板终究要回归到用户体验的最优化,也只有腾讯才能在既定的格局下做出微信这样的产品,即便是不温不火的腾讯微博,在开放平台、QQim、DZ论坛、微信的腾讯交互生态圈保卫下,也依旧存在着逆袭的种种可能;反观新浪,以媒体定义微博,以大V辐射绑架用户,以盈利为短期目标,新浪自身又缺乏支柱产品对微博进行辅助,前路充满未知。

可是,微信与来往姑且包括易信的战争,却不像微博那么单纯,目前,单拼产品本身已非常乏力,最大化整合平台资源,谁的平台越宽,谁的赢面才能越大,在平台战争下,百度的产品单一化早晚会使其掉队,阿里和腾讯才是终极对手,当然,这一切要在google不回来的前提下。至于电信、移动和联通,无论与谁合作,最重要的是要烧高香祈祷自己能在政策和体制下继续存活下来,易信绝不是最后一个飞信。

用户基数的比拼,电信用户+网易通行证帐号  VS  淘宝帐号+支付宝帐号  VS  腾讯QQ帐号,以腾讯自己的说法,微信用户已突破6亿,而易信和来往的用户数量还停留在千万级别,这与晚半年出世的腾讯微博与当时新浪微博的用户量差距明显不在一个层次上。即便易信用送电信3G流量的方式吸引用户,可如果阿里杀红了眼,以支付宝返现作为来往的开通红利,易信的这点可怜优势是否还存在?至于腾讯,根本都不需动用Q币,各类虚拟产品的数值、道具、特权,都可以极低成本迎战。

在各自业务体系上,微信由腾讯自主研发,功能上是易信和来往的模版,微信5.0平台把如此低质量的“天天系列”游戏都能赚个盆满钵满,不得不重新审视微信平台巨大的商业价值,(题外话:这会让苦心研发游戏体验的传统PC和主机游戏厂商多么无奈)而在功能层面最乏力的依旧是易信,工具本身逐步在满足和替代传统通话和短信,唯一可用价值就是运营商的流量,网易的邮箱和游戏没有更合适的运营点进行拓展;腾讯由于有着巨大的开放平台潜力,与微信的嫁接,定会催生出其他领域的“天天系列”;反而对于来往,在功能上有着巨大的延伸空间,那就是淘宝和支付宝,电商和支付的完美闭环,可以让阿里抛开一切竞争对手独自开战,微信5.0已经交出了不算成功的支付答卷,而坐拥淘宝和支付宝的阿里,等待的则是来往的迅速成长,正因如此,明夏火烧南极企鹅的壮语也确实只有马云敢说出来。

不管怎样,对于用户而言,有竞争的网络世界才会更加精彩;对企业而言,从初始的大而全,到细分垂直,再到行业纵深,最后进行整合与闭环,未来的各行业都面临着平台化之战,提前布局者方有生机。
 
阿里和腾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大战,从来往PK微信开始。

 

发表评论